【工作汇报】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工作总结-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

【工作汇报】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工作总结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2024年实验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牢记以周激流教授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在去年年会上的指导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实验室投入建设、凝练研究方向、加强跨学科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交叉融合研究,开展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社会服务和文化倡导。现将2024年工作向各位委员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制度、强保障,加强实验室规范化运行。

实验室主动对接省社科联、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实验室中长期发展规划》《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开放项目管理》《实验室经费使用注意事项》等制度,设立实验室科研激励机制和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引导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特殊教育语言智能研究与实践,推动形成实验室规范科学有效运行。省社科联和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省社科联为实验室提供了30万的科研费用,学校为实验室投入60万业务经费,支持实验室开展交叉研究。学校累计投入500万元用于实验室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和社会服务。          

(二)聚方向、建团队,夯实实验室研究基础。

优化调整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重点任务,分阶段实施科学研究。持续聚焦面向听障人士的手语机器翻译、面向孤独症儿童的人机智能对话、面向言语障碍儿童的语言智能训练三个方向,吸纳专职研究人员,细化研究重点。建立了以敬思远博士牵头的手语机器翻译研究中心,现阶段重点是开展国家通用手语词汇级语料库、连续手语语料库、文博手语语料库、法律手语语料库建设和手语翻译工具研发,该方向每周召开一次学术讨论班,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研究基础愈发扎实;建立了孙锐博士、向松柏博士领衔的孤独症人机智能对话研究中心,刚从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毕业的杨骏博士也加入其中,重点研究人工智能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早期诊断;建立了段玄锋博士负责的语言智能训练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语言康复课程信息化建设。加强了校内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整合,吸纳心理学、体育学、生物学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加入研究团队,引进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团队联合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梯队建设。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1人,兼职研究人员50余人。

(三)强科研、培人才,扩大实验室影响力。

一是聚焦特殊教育语言智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今年立项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中国残联项目1项:心智障碍者(以孤独症人士为重点)全生命周期服务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文博艺术手语语料采集、构词与语料库构建研究;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项: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法律手语语料库构建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四川省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路径研究;省科技厅项目2项:真实场景下的连续手语机器翻译研究、孤独症儿童动作康复游戏系列丛书;共计到账经费60万。横向课题4项,到账经费200余万元。发表核心论文2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1项)。经各位委员评审,对外发布课题14项,投入研究经费18万。研发并发布了“手语小智APP”,已实现16683个国家通用手语词汇和通用学科词汇的查询、学习和在线训练功能,并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手语视频反向查询的功能;发布了目前全世界唯一覆盖中国国家通用手语词表的双视角孤立词语料库NationalCSL,总共包含134140个手语视频语料。

二是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实验室成果有力支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的成功申报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成功落户。培养特殊教育和语言智能领域研究生16人、本科生30余人;指导学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3项,其中国家级立项6项,省级10项。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手语小智:国家通用手语智能推广领航者”,获得四川省银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得三等奖1项。承办了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技能竞赛,来自川渝21所高校的参赛学生、带队教师和学校师生代表等500余人参与比赛。成功获批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基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0余场,并立项2024年四川省科技厅科普项目1项。开展了四川省听力残疾人员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为100余名听障人士考取普通话资格证提供专业服务。联合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举办四川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24年工作年会暨“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持续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举办四川省2024年学前智力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省级规范化培训班、融合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与实施培训班和孤独症情绪行为与社交沟通培训班,提升一线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的能力。邀请人工智能、特殊教育领域专家到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学术沙龙8次。开展全省特殊教育工作调研,撰写的关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报告获四川省残联采纳。持续开展乐山大佛景区手语志愿者服务,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对60名特殊需要儿童开展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动作康复、语言康复等训练,服务时长2000小时;巡回指导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康复机构50余次。实验室在全省的影响力逐渐形成并扩大。

(四)广交流、引资源,推进实验室高标准发展。

一是邀请专家入校指导。实验室先后邀请了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毅东博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许家成教授;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蒲亦非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教授、博导,四川省高层次青年人才谷雨教授等在手语翻译、孤独症康复、语言智能方面的权威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并指导工作。

二是积极走出去学习和推广。实验室调研了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交流了双方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的新成果,并洽谈合作事宜。协办了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KDD China 2024高峰论坛”暨“KDD Summer School”,学习最新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段玄锋受邀参加英国救助儿童会2025-2027年机构战略发展交流会,介绍残障融合项目实施情况,并介绍实验室研究成果。金澎将于12月1日赴新西兰奥克兰市,参加第31届神经信息处理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介绍我们在语音合成方面的研究成果。敬思远博士受邀参加第六届科技无障碍发展大会和第九届四川省智慧产业博览会,并在大会上展示实验室手语翻译成果。

三是领导关怀,助力发展。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副书记黄进,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石静,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等领导先后调研并指导实验室工作,要求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今年6月28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率队莅临实验室调研指导,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要加大特殊教育语言智能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希望将来能升格为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共建实验室。领导的关心和指示,为实验室发展指明方向。

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实验室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今年顺利通过四川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的培育实验室评估,成功去掉“培育”,正式纳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站稳站准特殊教育语言智能交叉领域,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推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5年,我们将继续向上、向外争取资源,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坚持基础和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工作亮点开展实验室工作。

第一、定准目标,明确各中心重点研究方向和具体任务。全力支持科研团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力求在特殊教育语言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的高水平成果,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2025年,力争立项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明专利4项,核心论文10篇,专著3部。立项横向课题6项,到账经费100万。积极促成科研成果转化应用1-2项。

第二、建好平台,进一步强化研究基础。利用学校投入的建设经费,拟新建沟通障碍智能实验室、孤独症康复智能实验室各1间,扩建手语翻译实验室、手语录制实验室等,新购不少于150万元的GPU服务器,进一步改善实验室科研场地和硬件设备。

第三、育人引人,培养年轻科研人员。2025年,我校将首次招收特殊教育硕士,重点实验室要发挥好人才培养功能,吸收年轻学者加入团队。鼓励支持团队硕士加强学历进修和访学。利用好学校政策,争取全职引进3-5位人工智能、特殊教育等专业博士,壮大研究力量。

第四、推广成果,做实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专业地位,利用教师培训、研讨会、学术沙龙、儿童康复训练等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推广、宣传实验室研究成果和本领域最新动态。2025年,计划开展专题培训2场,学术研讨会2场,学术沙龙8场,继续依托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面向全省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和应用研究。